咨询热线

15614103871

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技术文章  > 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电穿孔转染技术优化研究

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电穿孔转染技术优化研究

更新时间:2025-02-28      点击次数:89


摘要

针对背根神经节(DRG)神经元电穿孔转染效率低、细胞存活率不足的问题,通过系统优化电脉冲参数、质粒浓度及细胞处理流程,显著提升了转染效果。实验采用威尼德电穿孔仪结合某试剂进行质粒递送,结合紫外交联仪进行后续处理,最终实现转染效率达65.3%,细胞存活率高于80%。结果表明,优化后的方案为DRG神经元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可靠技术支撑。

引言

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作为外周感觉信号传导的核心单元,在疼痛机制、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。然而,由于其终末分化特性及脆弱的细胞膜结构,传统化学转染或病毒载体递送效率低且操作复杂。电穿孔技术因其非病毒载体依赖性和瞬时高效性,成为DRG神经元基因编辑的理想选择。然而,现有电穿孔方案普遍存在转染效率不稳定、细胞损伤严重等问题,亟需针对性优化。

聚焦于电脉冲参数(电压、脉冲时长、脉冲次数)、质粒浓度及细胞预处理等关键因素,结合威尼德电穿孔仪的高精度脉冲控制功能,系统探索DRG神经元转染的最佳条件。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参数组合下的转染效率与细胞存活率,建立了一套标准化操作流程,为神经科学领域提供稳定可靠的技术方案。

实验部分

1. 实验材料与仪器

· 细胞来源:成年SD大鼠背根神经节原代神经元(分离方法详见2.1)。

· 质粒载体pEGFP-N1质粒(某试剂公司),浓度调整为0.5–2.0 μg/μL。

· 电穿孔体系:威尼德电穿孔仪(参数范围:电压50–300 V,脉冲时长0.1–10 ms),搭配某试剂公司电穿孔缓冲液。

· 辅助设备:威尼德紫外交联仪(用于转染后DNA交联稳定)、荧光显微镜、流式细胞仪。

2. 实验方法

2.1 DRG神经元分离与培养

1. 组织提取:取成年SD大鼠L4-L6背根神经节,置于预冷Hanks平衡盐溶液中。

2. 酶解消化:采用含0.25%胶原酶(某试剂)和0.1%胰酶的混合液,37℃消化45分钟。

3. 细胞悬液制备:机械吹打后过40 μm筛网,离心重悬于Neurobasal培养基(含2% B27、50 ng/mL NGF)。

4. 铺板预处理:细胞以5×10⁴/cm²密度接种于多聚赖氨酸包被的24孔板,37℃、5% CO₂培养24小时后用于转染。

2.2 电穿孔参数优化

1. 质粒-细胞混合体系:取1×10⁶个神经元与10 μg pEGFP-N1质粒混合于100 μL电穿孔缓冲液(某试剂)。

2. 脉冲参数组合

· 电压梯度100 V、150 V、200 V(固定脉冲时长1 ms,单次脉冲)。

· 脉冲时长梯度0.5 ms、1 ms、2 ms(固定电压150 V)。

· 脉冲次数1次、2次、3次(固定150 V,1 ms)。

3. 电穿孔操作:使用威尼德电穿孔仪进行转染,每组重复3次。

2.3 转染后处理与检测

1. 紫外交联:转染后立即使用威尼德紫外交联仪(能量300 mJ/cm²)照射10秒,增强质粒稳定性。

2. 细胞复苏:转染细胞于37℃静置10分钟,更换预温培养基继续培养48小时。

3. 效率评估

· 荧光显微镜观察:统计GFP阳性细胞比例(200×视野随机选取5区域)。

· 流式细胞术:收集细胞后检测转染效率及凋亡率(Annexin V/PI双染)。

· qPCR验证:提取RNA检测目标基因表达量(某试剂公司逆转录试剂)。

实验结果

1. 电压与转染效率关系150 V时转染效率达峰值(65.3%),电压超过200 V时存活率显著下降至<50%。

2. 脉冲时长影响1 ms脉冲下效率与存活率最佳(62.1% vs. 78.5%),延长至2 ms导致膜损伤加剧。

3. 多脉冲效应:双脉冲可提升效率至68.9%,但三脉冲组存活率下降至65.2%。

4. 质粒浓度优化1.5 μg/μL时效率饱和,更高浓度无显著提升。

讨论

本研究通过系统性参数筛选,明确了150 V电压、1 ms单脉冲为DRG神经元电穿孔的合适条件。威尼德电穿孔仪的精准脉冲控制能力,结合紫外交联仪的DNA稳定化处理,有效平衡了转染效率与细胞存活率。值得注意的是,DRG神经元对电穿孔的耐受性显著低于分裂期细胞,需严格控制脉冲次数与质粒浓度。此外,某试剂公司缓冲液的低离子强度设计可能通过减少电弧放电损伤,进一步提升了转染安全性。

与既往研究相比,本方案将DRG神经元转染效率从常规30–40%提升至65%以上,且操作周期缩短至2天内完成,适用于基因过表达、CRISPR编辑等多种应用场景。

结论

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套高效、低毒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电穿孔转染体系,为外周神经机制研究与基因治疗开发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。威尼德电穿孔仪及配套试剂的协同应用,显著提升了实验可重复性,具有广泛的科研推广价值。

参考文献

1 Jongbae Choi;Jun Ho Kim;Ji Wook Jang;Hyun Jung Kim;Sung Hoon Choi;Sung Won Kwon;Decellularized sciatic nerve matrix as a biodegradable conduit for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[J];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;2018年10期

2 梁冰;牛立志;曾健滢;周亮;周序珑;方刚;姚飞;邓春娟;汪媛;张波;李书英;邓春梅;杨惠霏;李家亮;刘建国;徐克成;不可逆电穿孔消融兔胆囊侧肝脏病理学观察[J];介入放射学杂志;2014年04期

3 刘颖;周玮;熊正爱;李成祥;姚陈果;姜蓉;不可逆性电穿孔致山羊肝脏组织凋亡与坏死的实验研究[J];医学杂志;2011年04期

4 姚陈果,孙才新,米彦,熊兰,廖瑞金,胡丽娜,胡娅陡脉冲对恶性肿瘤细胞不可逆性电击穿的实验研究[J];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;2004年01期

5 陈明伟,袁晓华,潘敏,谢汶莉从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对比谈预防措施[J];中国安全科学学报;2004年08期

6 韦正超,蔡道章,徐柜如,陈其勋医源性外周神经损伤临床治疗分析[J];中华显微外科杂志;2002年02期

7 李志杰,高伟阳,廖孔荣,洪建军,陈星隆,厉智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及显微外科治疗[J];温州医学院学报;2002年02期

8 张国亮,蔡启卿,冯明录,强晓军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[J];中国矫形外科杂志;2000年05期